白云观摸猴之我见
作者供图
在北京白云观山门的正门石拱券东侧下端的浮雕中,有一个高 10 厘米左右的小猴静坐在丛岩洞中修炼,来观里烧香或参观的人都要抚摸它之后才进入观内,这是北京白云观特有习俗。每年春节期间,白云观山门前的院子会被排队摸猴的香客和游人挤的满满的。
据说这个习俗从明代就开始流行,关于摸猴的作用和好处,现今已流传着好些不同的说法,因为无史可考,大家都说不清这个习俗的真正含义。
为了探索此中真义,本人查阅过一些相关资料,并请教过不少长辈和老师,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:其一,认为古人传下来的习俗肯定是有好处的,否则不会一直流传,追究原由没 有多大意义,记住其作用就可以了——摸摸猴的头,一生不用愁;摸摸猴的背,一生大富贵;摸摸猴的尾,一生不后悔。其二,认为“猴”与“侯”同音,摸猴有“封侯”之寓意,虔诚抚摸可使人工作顺利、事业有成、官运亨通。其三,认为“神仙本无踪,只留石猴在观中”,说是神仙在白云观留下仙气附在石猴身上,摸石猴就相当于跟神仙握手,不仅能使摸者病痛消除,还可使之来年交上好运。其四,认为道教效法天地、崇尚自然,“猴”与气候的“候”同音,“摸猴”就是摸着、顺着节令气候的变化,遵守“道法自然”的道理,所以抚摸石猴之后就会一年顺遂。另外还有些演绎的故事在此不作列举。
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,但是摸猴能给信众带来吉祥幸福的好处是相同的,信众并不在乎哪个是它的真正原由,只要来到白云观就要虔诚地抚摸一次,因为摸猴是北京白云观古已有之的独特习俗。然而,每一种习俗都会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,如果摸猴这个活动只是单纯的民间习俗,不是发生在道观中的话,以上的各种说法都是很好的诠释,都有可能是其真正原由。问题是,这个传统活动是在道观里举行,我们如果要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,就不能脱离道观文化,只有能与道观文化融为一体的解说才有可能是其真正原由。
本人经过反复琢磨,觉得以上四种说法皆有不妥之处。第一种说法看似挺完美,一个能使人无悔、无愁、获得大富大贵的活动,自然会深得人们喜爱而一直流传。但是,这个说法会将部分信众拒之门外。比如在春节期间,有些信众来到白云观,在门口排队摸完猴之后就回家了,因为他们觉得,摸猴已能使自己如此幸福,没必要再深入道观了!第二种说法认为摸猴可使人封侯拜将,如果此说无误,这样的活动在民间是很受欢迎的,因为老百姓很难经受住功名的诱惑;可是,对于帝王将相或无意于仕途的人来说,这样的活动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!第三种说法认为神仙将仙气附在石猴上也经不起推敲,道观建筑的浮雕中有代表吉祥的龙、又有代表长寿的鹤、还有代表富贵的鹿、神仙为什么没把仙气附在它们身上,却把仙气附在代表人类玩物的猴子身上?第四种说法比较契合道教义理,只是把摸猴说成是顺应自然似乎有点牵强,因为很少有人会通过“摸猴”想到“顺侯”,“摸”只能引申为探索之义,与“顺”没有什么关系,如果真是“顺”的话,只会顶礼膜拜,怎么会去摸呢?
因为摸猴是北京白云观的独特习俗,而白云观是道教全真龙门祖庭,我们探索祖庭里传统活动的文化内涵,不能不考虑其祖师的观点和思想。全真祖师王重阳在创教时就倡导性命双修、圆融三教的思想,要求其弟子兼学儒家的《孝经》和佛家的《心经》;在修炼方法上,重阳祖师非常重视拴锁心猿意马,他在开示弟子时说:“心是猿,意是马……心清意静天堂路,意乱心慌地狱门。”(《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》)并作有训示后人的诗句:“心猿紧缚无邪染,意马牢擒不夜巡。”(《重阳全真集》)后来的龙门祖师邱处机更是“忍辱调猿马,安闲度岁时”(《磻溪集》),他那磻溪六年、龙门七载的苦修经历早已成为道教界耳熟能详的修行典范。对于猴子,曾多次被南华真人比作人类的玩物。首先是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说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好养猴子的狙公用橡树栗子喂猴子,说早上喂三升晚上喂四升,猴子们都发怒;说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,猴子们就高兴了。显然,南华真人在这里把猴子当作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愚昧之物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中又说:“猿狙之便,执斄之狗来藉。”在这里南华真人指出了,猿猴因为敏捷才与猎狗一样被人们用来役使玩耍的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还说:“有一狙焉,委蛇攫抓,见巧乎王。王射之,敏给博捷矢。王相者趋射之,狙执死……之狙也,伐其巧、恃其便以敖予,以至此殛也,戒之哉。”此处,南华真人先指出那只猴子被箭射死的原因,是自恃敏捷灵巧而向吴王彰显自己的身手——接取飞箭,接着借吴王之口告诫人们,不要依仗智勇、恃才傲物,否则将会招致杀身之祸。龙门祖师邱处机的道学思想中有着浓重的南华情结,他的修道理论是对南华哲学思想的继承、发挥和应用,并且在他的著作中,除了论述庄周梦蝶等特殊典故时使“庄周”一词,其它地方均用“南华”代替“庄周”,坚信“南华始遇逍遥乐”(《蟠溪集》)。毋庸置疑,南华真人、重阳祖师和邱祖都将猴子当作人生的魔障,他们的思想都在告诫人们要拴锁心猿意马;现今这些对摸猴原由的解说,虽然迎合了世俗信众的心理,却有悖于全真祖师的思想。
作者供图
北京白云观的山门与其它古建的大门一样,处在整个建筑的出入要道,是信众认识建筑及其主人的开端,兼具着出入通行的实用功能和传播道教思想的文化功能。为了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精神文化,对建筑大门的装饰成了主人和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。比如,皇宫大门上的九九八十一枚门钉,其“门钉”就取“门丁”之谐音,象征着皇权的千秋万代。北京白云观为皇帝勅建之建筑,其大 门拱券上的浮雕当然不会随意拼凑。其实,我们若将“摸猴”融入全真龙门祖庭建筑的独特文化之中,并不难理解其中原由。
白云观的山门建筑由三个石拱门组成,每个门的拱券上都有浮雕装饰,东门拱券上雕着祥云;西门拱券上雕着莲花;正门拱券的顶端是一个坎离合抱圈,两边共有六只展翅飞翔的仙鹤,鹤底下衬着祥云,东边浮雕的最下端有一片岩石,小猴就坐在岩石中的小洞里;石洞的顶部与两壁几乎挨着猴身;这三个门拱券上的浮雕,正是以老庄思想为指导、以拴锁心猿意马为基础、践行内丹修炼的全真龙门道派独特风格的象征。
作者供图
先说两侧门拱券上的浮雕,东边的祥云寓示紫气东来,是对道祖老子的崇敬;西边的莲花寓示纯洁清净、一尘不染,是向世俗自我介绍。再看正门拱券上的浮雕,顶端的坎离合抱圈,有人说这个圈就是坎离匡郭图,此说是比较符合全真思想的,只是这个图案比坎离匡郭图要少一个圈,并且,坎离匡郭图的最中间代表丹药的小白圈,在这里被平分成两半,才组成了坎、离两卦的图案。这里的坎离二卦,结合两边的六只飞鹤(“六鹤”取“六合”之谐音,即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,又可叫“六虚”),即是对《周易参同契》中“天地设位……坎离者,乾坤二用……周流行六虚……包囊万物,为道纪纲”等语句的应用;因为离卦既代表东方又是对乾卦的运用,坎卦既代表西方又是对坤卦的运用,两卦相抱成圆圈浮于六合顶上,寓示乾坤定上下之位、坎离列东西之门,锁住心猿意马,与六合中阴阳二气融为体一,方可领悟大道之纪纲; 也只有获得大道的纪纲(纲领),才能步入六合之外。在删去代表丹药圈的坎离合抱图下配一个静坐修炼的小猴,也寓示着,只有紧锁心猿意马,坚持参悟修炼,才能产生丹药、畅游六合。只要明白了在山门口雕刻猴子的用意,摸猴的寓意就会很好理解。“摸”与“莫”为谐音,“摸猴”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像猴子那样被事物的假象迷惑、自恃聪明、肆意妄为,而要遵守道观里的规矩,进去拜神时必须诚心诚意,只有锁住心猿意马才能获得神灵的感应。
石门拱券上的这些浮雕也暗合《庄子·齐物论》之语:“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;六合之内,圣人论而不议。”六鹤(六合)与山门(道观入口)相结合,可寓示道俗之分界,入则出尘、出则入世,进入山门即为步入六合之外,又表示“跳出三界”;圣人、神仙评定事物都有六合内外之分,对于来道观里拜神祈祷的信众当然不能随意妄语、乱吼;所以信众进道观之前先“摸猴”以警示自己“莫吼”。
白云观一共有三只古代雕刻的猴子,明白了摸山门中间的猴子的寓意,摸另外两只猴的寓意就会显得浅显易懂。第二只猴被雕在山门西侧八字墙端的底座上,此猴手持木棍走在一头大鹿的前面,“鹿”与“路”同音,大鹿可象征大路、大道;此处“莫猴”意在告诫人们不要恃己之能恣意妄行,而要守柔居后、顺大道而行。第三只猴在雷祖殿前“九皇会”碑的底座东侧,此猴张着大弓步站在高高的岩石上,一只手执一桃子高举,一只手护着脑门回头张望,其高傲的姿态甚似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吴王所射的接取飞箭之猴,故“莫猴”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肆无忌惮、争强好胜。得出了摸猴的寓意,白云观里流传“三猴不见面”的说法就会迎刃而解,因为谁也不愿魔障扎堆聚集,俗话说:“做贼没有种,三个四个拱。”魔障一旦扎堆,其后果就不堪设想;可见“三猴不见面”意在教导人们要结交仙友、远离小人。因为北京白云观系全真龙门祖庭,其建筑为皇帝勅建,一直在道教界处龙头地位,其神圣的山门上的浮雕以及观内一直深受信众喜爱的传统活动,必然蕴藏特别的文化内涵;而全真龙门文化中有一个标志性的特点,即超脱世俗;我们若从迎合世俗的角度去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,是很难得其本义的。由于无史可考,本人尝试从全真龙门倡导拴锁心猿意马的角度予以分析,“摸猴”可能意在教人“莫猴”;执一隅之见,求教于大方之家。
(潭月供稿)